香港兒童基礎發展危機 (再續)

之前兩篇的【香港兒童基礎發展危機】,提出各種現時問題,綜合多年經驗,現建議邁向專業,改革開新。今年春節前後,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台幼教頻道會刊邀請為第642期的《幼教365》撰寫了一篇【托育的觀察、真義與開新】,現概括改編成適合香港本土的內容如下 :

 

生命重要的前三年

 

在迅速的科學發展下,腦神經科學及各種心理學都已發現0-3歲的嬰幼兒發展比我們想像中重要。嬰幼兒期的培育,已知比大學教育對人類社會發展更有影響力。對生命前三年的培育是需要父母精雕細琢全天候式用心帶養的。尤其是AI 難以取替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、創造發明和價值觀。

 

邁向「嬰幼兒學」專業

 

在民眾幸福指數最高的北歐國家,他們的嬰幼師基本需要碩士畢業生。因為生命重要的前三年,包含了人類心深處的人性發展基礎,絕對需要重視。嚴格來說,嬰幼兒學需要修讀:遺傳學、胚胎學、生物學、護理學、基本醫學、腦神經科學、急救學、心理學、發展學、行為學、環境學、營養學、輔導學、健康醫學、生態學、倫理學、教育學、社會學、哲學、美學、演化學、民族學、人智學、文化歷史等等。他們對新生命的高度尊重,是世界上最佳的模範。「嬰幼兒學」是值得設立研究院支持發展的。

 

父母角色的天職

 

高等群居哺乳類是人類的屬性,這讓人類持續發展提供了根源性深遠的意義。父母天職育兒的功能才是最需要重視的。在二十年培訓嬰幼老師的過程中,經驗給我知道當父母的學員是最用心的,他們都能夠容易理解科學及哲學的內容,畢竟他們都擁有人生經驗。和培訓年輕老師比較,他們的行動能力及理解深度存在着很大的不同。父母既然有這種協助新生命發展的潛能,新手父母都應該被重視及接受培育,更好掌握人性與人格的建構,相信效能威力會相當強大。

 

改進重構與開新

 

社會需要尊重父母的天職角色,不應被矮化,必須尊重父母角色的存在。不能讓未曾游水,來教游水。作為父母的老師,需要人生經驗豐富,隨時被家長提問,作出科學的回應,指導家長把生活教育執行出來。師傅已估香港幼兒教育學院士陳淑安常提醒 : 家長教育應比老師教育更需嚴謹,因為不只是影響孩子的個人學術成績,更影響日後社會建構。因為家長掌管人格及行為教育,直接影響三代。在教育學中,一代是三十年,三代是九十年。這樣會對社會長遠發展影響更大。

 

家庭「生活教育」永遠站在教育的首位,為了尊重新生命,不能只執行托育服務,需要與家長教育及家庭教育起步發展,建議做法如下 :

家長教育不能只是抽象的說教,需要配合具體的示範。合理的做法是家長教育集體課後,需要有完備的生活教育環境佈置展示、成人的互動教育行為示範、觀察孩子發展後的建議、回答孩子個別發展提問。讓家長帶同孩子參與專業家長教育團隊的「觀察課堂」,讓家長親歷其景,看見實際操作,感受喜樂育兒氣氛,方便理解與執行和直接諮詢提問。

 

知己知彼 傳承發展

 

除了嬰幼兒學的專業培訓外,高校學院離不開研究工作,提供研究報告及研究結果,會帶來改進社會的正面影響。建議如下:

    孕期準父母研究

    新手父、母的各項研究

    嬰幼兒各年齡層發展

    提供嬰幼教學生員優質、專業實習場地

    與大學攜手合作,為家庭發展作長遠跟縱研究

    與政府有關各部門溝通及合作

    每年發出有關兒童發展及家庭教育工作報告書

    緊密與國家的家庭教育政策聯繫

    每年舉辦嬰幼兒發展研討會,促進行業與世界交流學習的機會

 

優質托育的預見

 

建立民眾優良基礎才是源本初心,相信在大家努力之下,指日可待。